第七四七章 记忆-《永不下车》
第(2/3)页
之所以还没有这样做,无非是顾虑风险,想在技术进一步成熟后再进行。
事关永生,这方面的研发工作,大方向相比几年前而调整,崭露头角的量子计算机被纳入项目规划框架内,目前还在验证其可用性。
如果这一技术可行,量子计算技术支持的“意识模拟器”,规模、功耗乃至性能,都会胜过传统的计算机系统,然而不论采用经典计算机、还是量子计算机,有一个关键性问题都无法回避,
便是人类的记忆。
“意识模拟器”的初期验证机,方然记得,主要以承载“自我意识”为目标。
为承载这种流淌的生物电,模拟器的架构、模块设计与实现细节,是一种情形,在其基础上添加“记忆保持”功能,则又会是另一种情形。
丢失记忆,按当今时代的理论,并不会毁坏一个人的自我意识,却必定会影响其自我认知与身份认同,这是旧时代诸多案例中,从脑震荡到失忆症患者所表现出来的,符合科学设想的结论。
某种程度上讲,自我意识,是记忆充实起来的东西。
彻底抽离一个人的记忆,仅存意识活动,这个人,还是不是最初的哪个人,
这一点直到今天,在盖亚净土的研究机构中,仍存在争议,主流观点并不认为摧毁记忆会一并摧毁自我意识本身,但普遍都认为,这会妨碍到当事者的“自我感知”。
说白了,倘若没有记忆,一个人连意识到“我是谁、我在哪”,
都将会极其困难,甚至根本办不到。
不论从什么角度去理解,记忆,都是一个人之自我思维的组成部分,虽然直到今天,盖亚净土的科学家们,仍未对脑神经系统中的记忆、思维、意识等相关概念有准确的把握,但却清楚的知道,
这些东西,就在那里。
一方面认识到记忆的重要性,另一方面,“意识迁移”过程,有几乎必然会损失记忆。
记忆,简单说来,是脑神经系统中,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结,这种有形的存在,并无法通过生物电的流动、扩散与驻留,迁移到“意识模拟器”。
取而代之的办法,现在,办法似乎有很多,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