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六一章 分布-《永不下车》
第(2/3)页
凡此种种赛博朋克气息的讨论,不一而足,方然却不以为然,且认为毫无意义。
一切讨论的出发点,如果便是谬误,接下来的无数口若悬河、舌灿莲花,根本也只是在浪费时间。
一句话,对人,人的意识,是否会存在某种手段,只消选定目标,ctrl+c、ctrl+v,便可得到当前目标的“复制品”,不仅得到一模一样的头脑与意识,甚至,还可以将复制品视为原来的那个人呢;
这根本就不可能。
姑且不论这“某种手段”,所需的技术水平,会有多高,即便将“复制、黏贴”的操作退一步为“剪切、黏贴”,都根本无法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去实现。
即便有朝一日,人类,真的研发出这种技术,能在破坏、或者不破坏样本的情况下,导出人脑的全部构造、初始状态,并将其“写入”另一具人脑,甚或用原材料根据导出的数据得到复制品,这种技术,对方然追寻的永生,仍毫无价值。
问题仍回到那一个关键点:
站在自己的立场上,意识,正在思考的“我”,究竟是什么呢。
将人脑类比于计算机,进而,将意识类比于计算机的数据,似乎很有道理,却必定会存在一个致命性的偏差:
与数字式电子计算机不同,人脑,假使与其相比拟,也是一台分布参数模拟式计算机。
而对一台分布参数模拟式设备,注意,是分布参数、而非集总参数,仅仅知晓其硬件构造,与系统中全部硬件的初态,根本无法确定其运行状态,更无法预知,其下一刻的输出会是怎样的情形。
这一点,与数字式设备,有着根本性的区别。
电子计算机,在今天,绝大部分(如果说不是全部的话)都是数字式,这类设备,不论构造如何复杂,逻辑如何精妙,本质上都是“有限状态自动机”。
既然是“有限状态”,根据数字式设备的基本特性,不难明白,一旦得知某系统的硬件架构、与其存储单元的当前状态,说白了,确定该系统的硬件与软件,立即可以(原则上)推导其下一刻的状态。
不仅如此,还可以将这种预测,原则上推导到无限远的未来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