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四四章 战火-《永不下车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西历1487年,三十四岁的方然,或者说,三十出头的托马斯安生,继续在天堂镇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。

    战争的阴云,逐渐在天边堆积,媒体上、暗网中的所有消息,都让他明白无误的做出判断,盖亚大战的爆发,很可能等不到“全产机”在联邦完全落成,就会因太平洋上的一次擦枪走火而骤然爆发。

    甚至,若考虑到it从业者的趋利避害,战争还会来的更快些。

    一场战争,不论规模与烈度如何,对参战国的民众而言都是灾难,但时至今日,这一判断则未必准确,置身于三元体制中的it劳动者们,一方面因自身价值而可疑获得相当可靠的庇护,并不见得会因战争而丧命,另一方面,其颠覆顶层、掌控联邦的普遍动机,也会更倾向于让战争爆发。

    一旦联邦与西大陆列强进入战争状态,可想而知,联邦的社会运转也将随之而进行大规模的调整。

    不论调整涉及到全产机,还是其他体系,对it从业者,这显然都是很好的反戈之机。

    出于这种考虑,对迟早将要爆发的北(大陆)西(大陆)之战,系统管理员们即便不主动推波助澜,也会顺水推舟、乐见其成。

    预见到战争将要爆发,第一个问题,就是如何保证活下去。

    很多年前,肯汤普森和他的团队还在夏洛特时,方然就做出过一个重要的判断,也对汤普森先生直言不讳,在第三次盖亚大战中,联邦的大小城市将被放弃,在核战中着力保卫的,则会是矿山、水坝、工业基地、军队集结地等目标。

    城市,自核武器出现的若干年来,一直是战略威慑的主要目标。

    但是在今天,联邦等列强的社会形态,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,人口的高度集中已不再是发展经济与生产的必要条件,钢筋水泥丛林般的城市,失去了一切价值,如文明的墓碑般矗立在大地上,被放弃,继而被遗忘。

    无力离开城市救济体系的民众,依然蜗居其中,数量众多,却已不再能被作为一个高价值的威慑目标。

    西大陆上的联邦,对这一点,想必也心知肚明。

    有朝一日,当全面战争爆发时,即便发射大量洲际导弹,把联邦的主要城市都夷为平地,也无法使对手屈服,更无法消灭联邦的武装力量和战争潜力,不仅如此,站在西大陆列强的立场,自己这边的态势也差不多一样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