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一四章 管制-《永不下车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总体上观察,apos次级节点的数据、指令与秘钥吞吐量,也远不是台式机上的操作系统可以比拟的。

    要核查这样的体系,在没办法实际运行、测试的前提下,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
    这一点,在接手新任务时就心知肚明,方然粗略测算,如果没有划时代的新理论、新技术加持,在项目预定的6~18个月核查流程中,自己所率领的团队,至多只能覆盖这一亿行代码中的百分之二左右。

    即便这覆盖到的百分之二,核查之后,就能保证没一点问题了吗;

    他可不敢这样讲。

    并不是对自己、或者aia的能力没信心,而是,身为托马斯安生,他事实上根本无法确定,自己手下的若干名it工程师,甚至开发监控系统的那些it天才们,到底在打一些什么样的小算盘。

    其实何止属下,托马斯自己的小算盘,不也一样有吗。

    负责协调ib与ffri-it核查组的任务,说繁重,每天都要从早忙到晚,但是说轻松,只要不刻意去赶进度、或者在细分领域钻牛角尖,倒也真没多大压力,在夏洛特研发中心远程办公,每天还是朝九晚五的节奏,方然反而有些轻松之感,当然,他很清楚这一切都是自己可以营造的表象。

    接受724小时无死角监控,并不意味着,托马斯安生连上网的权利都没有。

    在签署“终身服务协议”前思虑再三,才下定了决心,方然能预料到ib方面的监控强度,在网络这一块,无非是公司内网监控手段的强化,外加不定时的活动追踪与现场搜查。

    这些手段,自从来到研发中心,就一直在频繁的斗智斗勇,并难不倒自己。

    想一想“国际商用机器”的核查人员,又为什么要尽心尽力的来搜查、追踪目标呢,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,巩固有产者的地位,让他们更从容的骑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吗,哪一个监控者如果还没这种觉悟,凭那点头脑,也根本爬不到这种岗位上。

    正是基于这种判断,方然预测到,所谓724小时的无死角监控,必定不会像宣传中那样的滴水不漏。

    事实也正是如此,签协议后,他的网络活动一如既往,而很少有掣肘。
    第(2/3)页